積極開拓市場 突破貿易障礙
台灣位居海路要津,自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時期以來,臺灣始終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天然資源不足的不利條件下,充分運用智慧發展貿易。在過去,臺灣出口鹿皮、樟腦、茶葉、米、糖,現代則改出口各種紡織及加工產品。無論如何,出口貿易始終是台灣的經濟命脈,臺灣也始終透過貿易活躍於世界舞台。
眾所周知自古「貿易」競逐的就是「市場」,如何開拓、鞏固市場,向來就是需要絞盡腦汁的大問題。以貿易立國的台灣,如何在全球化的時代,仍持續開拓市場,將是臺灣經濟能否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值得深思的是:當代的世界貿易已不再像過去大航海時代一般,由少數國家主導。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架構下,「貿易」已可由各國共同建構的綿密網路。理論上,這個綿密的貿易網絡可將世界各國緊密聯繫,並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然則,在全球貿易整合的時代背景下,要考慮的已不再是單純的「供」、「需」問題,而更要注意國際政經情事之發展與影響。但是,最近的國際趨勢發展,卻讓人對於當前的貿易體制是否裂解而感到憂心。
一、WTO架構與展望
(一)區域強權興起
當前的世界貿易組織,是在1994年蘇俄瓦解、日本步入衰退、中國尚未崛起、歐盟仍未完全整合,美國獨強的時代所建構。在原本的世界貿易組織規劃底下,國家分為「已開發」與「開發中」兩大類。「已開發國家」須立即調整關稅並取消各種貿易障礙,而「開發中國家」則得以漸進調整。惜自2001年杜哈回合談判起,進一步的多邊貿易協定便無實質進展。
在WTO成立二十年後,世界局勢有了極大的改變,美國在經歷2000年網路泡沫經濟危機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後,對國際經濟情勢的影響已大不如前;僅之,以中國為首的金磚五國(中、俄、印、巴、南非)崛起,新興經濟體(如東協)亦組織串連,期能擴大其在國際貿易的發聲權,並打破過去在美國一強獨大的時代,積極建立的零障礙貿易體制。
舉例而言,去年七月印度一度杯葛WTO「貿易便捷化協定(Agreement on Trade Facilitation)」草案的談判,幾乎導致WTO成立20年後,致力努力的貿易改革協定功敗垂成,迫使美國展開後續一連串強化與印度交流之活動,才解決可能的協商破局問題。
除印度外,中國大陸近期亦動作頻頻,包括:對WTO資訊科技協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以下簡稱ITA)擴大協議內容有意見,而導致WTO相關貿易改革再度破局。又,其更聯合金磚五國成立「金磚五國開發銀行」(BRICS Development Bank),並與東南亞、南亞等21國合作籌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挑戰由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國際貨幣基金(IMF);且聯俄在香港成立新的國際信用評等機構,企圖打破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等三機構的寡頭壟斷局勢。此外,更積極拉攏東協國家,在WTO的自由貿易架構下,創建RCEP並提出「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之構想。
面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挑戰,美國除積極擴大、開展TPP的協商外,亦同時與歐盟洽談建立「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TTIP)反制。
除中、美競爭以外,近來OPEC亦頻頻打落油價以遏止美國頁岩油之發展。凡此種種均可查見,整個世界貿易的局勢,已經從原本WTO架構下的單一融合的結構,朝向多方區域主義發展。前述發展,有很大一部份是透過WTO架構底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所建構。在世界由單一霸權轉為多強權並存的時刻,自由貿易協定可創造較WTO更為優惠的貿易條件,而成為各方強權拉攏夥伴國的重要手段。
(二)臺灣處境
臺灣在近年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協定簽訂風潮中屢屢落後,面對WTO建構零障礙貿易體制的理想,在會員國無法協同步調取得普遍共識改以建構區域貿易協定的國際現實下,臺灣如何因應中美強權之衝突與碰撞,將是不可避免的議題。
又,過往在區域貿易整合風潮中,國際間曾經一度倡導APEC成員國為主體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 Pacific,FTAAP),此一體制對臺灣最為有利,但目前似已停滯。如何說服區域強權,開放臺灣參與區域貿易協定,也是台灣應立即克服的議題。
此外,鑒於RCEP與TPP成員國占臺灣的貿易比重不同影響臺灣決策甚鉅。行政單位應審慎蒐集、評估並布局加入後之產業配套(例如:包括農業補助及轉型業務推動之計畫及預算規劃等),以減少未來來自國內之阻力,並謀求臺灣的最大利益!
(三)國際訴訟
再者,雖然當前的國際貿易趨勢有朝區域化發展的現象,但目前全球經貿整合日深的現代,各區域貿易協定間,須以WTO規範為底線。臺灣雖然在區域貿易協定上,仍須進一步努力,但也應同步捍衛臺灣在WTO架構下的應有權益(例如:反傾銷、ITC等)。
二、市場分佈
除了在WTO及貿易協定等問題繁多,需要行政團隊關多費心關注、安排、規劃之外,行政團隊亦須仔細檢視我國當前之貿易體質,並開拓貿易市場。
綜觀當前世界局勢,臺灣有深度往來的,均是各主要市場,但是對於新興潛力市場,如印度、非洲、中南美洲及國人較不熟悉的中歐、東歐等等,臺灣卻鮮少涉足,這對以貿易立國的臺灣而言,並非益事!
因此,本席自上任以來,便不斷強調我國開拓新市場、分散出口風險之必要!尤其協助開拓市場能力較為不足的中小企業妥展版圖,更是當務之急。為此,本席早於102年3月19日即以臨時提案要求行政機關應按國內產業特性提供相關之國際市場資訊,並建構相關平台,以提供國內廠商拓展市場之必要資訊。又為協助廠商開拓新市場,本席亦一再強調政府機關應將眼光放遠,在民間、在政府多方累積人才。
三、未來規劃
(一)製造業
其次,除了開發新興市場以外,臺灣亦須觀察未來的產業需求變化,提出更具體的產業規劃政策。
從未來發展來看,大陸人口紅利將於今(2015)年告終,未來大陸因過往一胎化政策而誕生的人民數量不斷減少,已經影響其未來的勞動力供給,進而撼動其經濟發展。是以,大陸在檢視自身經濟情況後,也提出所謂「新常態(New Normal)」的論述,認為大陸三十年來,憑藉廣大而低廉的勞動力所發展的加工出口產業,及政府主導大規模投資所帶動的經濟成長模式均將告終結,未來將轉向以內需帶動的成長模式。因此,臺灣過去十幾二十年來習慣的臺灣接單、大陸生產的經濟模式也將進入尾聲。臺灣勢必及早因應,並構思如何打進大陸這個具備莫大潛力的消費市場。
再者,隨各國戰後嬰兒潮世代均逐步步入退休,歐、美、日、韓、大陸等等世界主要國家均面臨老年人口激增的衝擊,社會勞力也將逐漸萎縮,各種醫療產業(包括:第一線醫療技術、醫療器材、醫療輔助器材)及照護產業、老年友善家庭設備、科技等需求勢將大增。且隨社會老化,勞動人口逐漸短缺,未來以機器人補足勞力缺口將是大勢所趨。因此,未來的醫學、照護等產業及機器人產業需求將十分旺盛。
臺灣在近十年,已錯過以社群網路、手機為核心的產業契機,對於未來的機器人及醫療科技產業,臺灣不能再度錯過。過去的社群網路、手機強調的是軟件的應用開發,而未來的機器人、醫療科技將更強調硬體,臺灣擁有完整的精密機械及IT產業群落,許多廠商均有獨立開發產品之能力,在硬體研發製造有他國無法比擬的優勢,而且我們更有以兩千三百萬民眾為母體,累積二十年的健保資料庫,可茲作為醫療技術、器材開發的資訊參考。當各種基礎條件均已完備,臺灣在未來相關產業趨勢上,實大有可為。
然而,由於臺灣經濟乃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中小企業的困境在於研發資源不足,跨領域整合的能力亦有限,更無法長時間、大規模地投入研發。然而,不論是醫療器材或是機器人之研發,所牽涉的學門眾多,且研發亦可能較長,甚至可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試驗,這是臺灣投入相關產業領域必須面對的困難。因此,我們需要更完整的市場調查及規劃,整併國內研發資源,甚至引入國外先進廠商之經驗及技術,以縮短產品開發及開拓市場之期間。
(二)觀光業
再者,未來的世界步入老年化後,退休的人民對於生活品質、休閒的需求將越來越高,其既無工作及育兒壓力,旅遊需求亦將同步提昇。我們看到,歐洲國家近年景氣蕭條、生產不振,但是歐洲的人文景觀豐富,文化底蘊極深,因此還是能夠藉由觀光產業,維持每年累積相當的貿易進帳。而近日歐盟即將推出歐版QE,導致歐元下跌,市場即預期歐盟將如同日前日本寬鬆政策帶動日本觀光一般,興起一股赴歐旅遊的風氣,這對近來低迷的歐洲經濟,亦不無小補。
近年臺灣面對日漸困頓的景氣,也期望可以發展國際觀光。以臺灣蘊含豐富的自然景觀及人文風貌之條件,旅遊產業應有及大的發展潛力。以香港及新加坡為例,兩地土地面積狹小,地貌變化亦不多,又僅有城市景觀,但兩地去年的旅遊人數均破千萬。反觀臺灣,既有高山又臨大海,且城市、鄉村風貌均俱,更有密度世界首屈一指的多樣南島民族文化,而飲食文化更是南北薈萃,融合大陸各省精華、日式飲食文化及原住民風味餐點,而且臺灣自古即屬移民社會,對於外來人口友善且充滿人情味,而且物價相對於香港、新加坡亦較為低廉,是個好玩又宜居的處所,具有非常高的競爭潛力。
但是,發展觀光需要全面性的配套,旅遊更是一個非常強調服務品質及顧客感受的產業。但是我們看看台灣,號稱基礎建設最為完善的台北,路上標語除中文外,亦僅搭配英文,而計程車、旅館服務業者亦多不具外語溝通能力,或僅具有英語溝通能力,而無法服務亦屬臺灣觀光客大宗的日、韓旅客。更遑論亦在臺灣週邊的東南亞國家客群。而出了台北以後,多數觀光景點,除了本國旅客及大陸旅客外,幾乎不具服務外國旅客之能力,如不強化相關之軟體配套,臺灣的觀光產業將僅能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
是以,行政機關應仔細研究、分析週邊國家及臺灣近年之觀光客來源國,了解最可能來台觀光之旅客國籍、不同國籍之旅遊偏好,及不同文化人員的特殊需求等等,進而重點強化相關硬軟體配套及人員培訓,如此「發展國際觀光」方可能真正落實,而不淪為口號。
四、結論
有鑑於臺灣僅一蕞爾小島,在現代的貿易經濟體制底下,臺灣無法單靠內部市場即撐起臺灣的經濟發展,將貿易觸角延伸至海外,或將海外人口引入臺灣消費,均是未來政府企需努力的面向。當今國際的強權政治傾軋,臺灣在大國夾縫求生,需要更高瞻遠矚的洞見與策略,期許行政團隊,在未來一年的任期,可以積極為臺灣擘畫發展策略,為開拓市場奠定基礎,以活絡貿易為念,以百姓生計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