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審慎規劃能源政策 穩健推動電力變革

 

台灣四面環海,資源匱乏,98%能源仰賴國外進口,故確保能源供應無虞乃政府重要職責。

目前台灣對是否繼續採用核電的意見分歧,贊成者認為在整體能源政策規劃完整前,核電廠應持續運轉;而反對者則認為核電廠影響環境、後代甚鉅,應儘速推動非核家園。鑑於能源政策影響產業重大,面對立場各異的見解,政府應審慎評估核能安全後,參酌他國經驗,並考量人民的需求及台灣的未來。

以歐美為例,目前美國核電機組104座,供應全美電力19%;法國共58座,供應78%電力,而德國則為17座,供應17%電力。核電為上開各國主要電力來源。

另一方面,日本自311地震後,境內核電廠均停運檢修,導致嚴重缺電,電價上漲17%2012貿易赤字因進口發電燃料而創歷史新高,GDP更下滑3.6%。

另外,中國83%電力來自火力發電,但因空氣污染嚴重,造成經濟損失達GDP 6%,目前正積極發展核電,境內已有16座核電機組運作,另30座正建設中。

而我國主要貿易對手韓國,則以成為主要核能國為目標,該國共有4座核電廠,23座核電機組,供應全國30%電力,此外,該國工業電價僅台幣2.09元。

反觀台灣,台灣目前有三座核電廠(不含核四),6座核電機組滿足16.7%的用電需求,而國內的工業電價為2.36元,較韓國高出12.9%。

另者,據經濟部統計,台灣的電力消費結構高度集中工業部門,其消費國內52.7%電力,服務業部門為17.7%,而住宅部門則為16.3%。此外,服務業就業人口430.9萬,創造8.4兆經濟產值;而製造業(工業主力)就業人口269.6萬,創造15.5兆元產值,其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三分之一強,更為我國經濟產值的主要來源(創全國商工產值57.9%)。

最後,台灣電廠的法定總備用容量率(即供電能力滿足尖峰負載後,仍超出的比率)為16%,然核電廠供電量卻占全台16.7%,在停止核電廠運作後,如何滿足國內電力之需求,政府應預為因應!否則,若因供電不足造成電價上漲,或使台灣重蹈日本覆轍,甚至造成製造業因缺電風險及電價上揚而全面外移,將嚴重傷害台灣的未來。

舉例而言,若以100年度的中央政府總決算為例:台灣每年歲入約16,458億元,倘若製造業全面出走,台灣工商產值恐減損57.9%,稅收可能因而銳減9,529億元;而我國該年社福及退撫支出約計4,872.5億;若同幅度減少,將僅剩2,051.3億,而不足支應社福需求。此外,產業外移亦可能造成269.6萬人失業,對於前述種種問題,政府均應預先備妥因應方案。

鑑於電力短缺影響台灣經濟及社會安全甚鉅!政府於逐步落實非核家園之同時,應預先評估台灣能源自給、電力建設、電價及產業負擔等因素,並先行完備相關配套措施,以期能順利推動並落實「非核家園」之理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aceylee3306 的頭像
    staceylee3306

    立法委員李貴敏的部落格

    staceylee33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