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銀行體質 有效提昇績效
銀行具有促進資金流動、降低交易成本及活絡經濟生產之機能。其服務成本越低,效率越高,刺激經濟之效能越強!
台灣公股銀行資產總額占本國銀行一半以上,乃我國活絡資金之重要力量。但據金管會統計,公股銀行99-101年之「稅前盈餘」僅占本國銀行總盈餘之36-37%,與其資產規模似不相當,顯見我國公股銀行之績效確有改善空間。
就此,財政部期以「推產民營企業授信業務」擴大經營績效。然據金管會統計資料顯示,公股銀行之企業放款始終占全國總放款額六成以上,可見公股銀行一直都是對企業放款之主力。公股銀行如擬繼續擴大企業金融,應完備企業之信用調查與償債能力評估,以避免增加放款風險。例如,公股銀行於97年對民營企業放款突然增加3%,或係與當時民間DRAM產業貸款有關,但相關借款人於2011年爆發財務危機,即造成公股行庫之鉅額損失。
又,據央行統計,我國銀行之「庫存現金」與「超額準備」連年增長,顯示銀行放款效率不佳。詎財政部表示公股銀行之主要收入仍為放款利息。如是,則其收入來源似過於單一。為消化閒置資金,擴大收益來源,公股銀行似應發展直接金融業務,透過直接投資增加收益組合,以擴大績效並分散風險。
其次,「催收款」之比重,乃評估銀行放款收益之重要指標。然據統計,公股銀行之催收款,自95年占全國46.6%,快速成長至101年之66.6%,恐有放款品質不佳侵蝕獲利之虞,對此公股銀行應積極改善。
另,除擴張績效外,財政部亦表示將「調整存款結構,提高活存比重,以降低資金成本」以調控成本。然據金管會統計數據顯示,公股銀行「活存」額占「定存」額之比例,多優於全國平均。顯見公股銀行應無「定存比重過高、資金利息成本過重」之問題。再者,比較公股銀行之「存款總額」與「利息費損」占全國比重,亦發現兩者於101年均占全國之52%,顯示公股銀行存款利息結構合理,應無利息支出過重問題。因此,調整存款結構未必能明顯改善績效之助益。
最後,財政部雖擬「調整人力結構、撙節人事費用」以提昇公股銀行績效。然而,本國銀行之平均用人費用約為總資產之0.5%,而公股銀行僅介於0.4~0.5%之間。是以,公股銀行應無人事費用過高之情。況且,101年公股銀行總資產占全國之52%,但人事費用卻僅全國之43%。顯示我國公股銀行人員必須有較民營銀行更高之生產力,方可追上全國平均績效。據此,財政部似不宜任意縮減公股銀行人事,更應提供足夠待遇以延攬人才,方能提昇公股銀行經營績效。
數字會說話。從金管會之統計數據可知,財政部目前提出之三項提昇方案未必切中要害。建請財政部全面體檢公股銀行體質,自各銀行之結構面檢討績效不彰原因,以謀求改善之道,強化銀行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