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付款機制 活化電子商務
資金跨國進出將影響本國經濟與金融之穩定而應予監理。中央銀行為掌理外匯業務之機關,負責辦理外匯之買賣、收支、核算及報告,乃監理跨國資金進出之主要機關。惟隨著科技發展,交易及支付方式日新月異,央行監理資金進出之措施當與時俱進,以避免漏洞並造成政府監理失靈。
傳統之跨國交易,買方須透過銀行將款項匯至他國。由於銀行匯兌繁瑣及民間網路交易發達,網路業者發展出「消費點數儲值」及「網路業者代理支付」之跨國交易模式。
所謂「消費點數儲值」,係指消費者在交易前,將款項支付本國網路業者,並透過本國網路業者與他國網路業者之「儲值」(即:「可消費餘額」)交易。消費者利用此「餘額」即可與該國網路商家交易。倘不採「儲值」作法,本國消費者亦可在締約後請託本國網路業者與他國業者聯繫,而「代為支付」貨款。
以上兩種交易方式均由網路購物業者發起,用以規避兩岸金融匯兌障礙。由於其可快速促成交易且成本低廉,因而廣受消費者支持。以中國網路業者「支付寶」為例,其藉網路支付平台,全年營收逾八兆新台幣,據悉,該業者之前十大城市人均支出金額,台灣便攻佔四名。顯見台灣民眾對快速、簡便的電子商務支付工具的強烈需求。
然而,由於相關支付平台經營業者並非金融機構,不屬中央銀行管轄,兩岸高額資金流動恐未列於央行帳上,造成央行監理兩岸金流不易。且透過網路業者之聯繫、沖銷交易金額,消費者完全被隱匿,未來極可能成為不法洗錢之利器,中央銀行應積極介入管制。
就此,經濟部為回應國內消費者對簡便電子商務支付工具的需求,曾於去年訂定「資料處理服務業者受託處理跨經網路交易評鑑要點」,而仍待中央銀行及金管會配合修改相關規範。
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是隨著科技發展所衍生的新興交易型態,民間為壓低交易成本發展多樣支付工具。為因應社會變遷,央行應與時俱進,調整跨國匯兌業務之規範結構,避免民間交易資金跨國流動脫逸於政府監理之外,從而衍生交易糾紛,甚至影響我國金融、經濟之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