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建司法專業再創人民信賴
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為落實司法正義,執法者必須能傾聽社會的聲音,以法律所附予的權柄,給予不法者適當的懲罰。
不過,近年法院裁判與判決出爐顯示,法院的判決結果與民眾的預期落差太大,引發全民嘩然!
舉例而言,近年食安問題嚴重,民眾對於產品中攙假、危害全民健康的不肖廠商均憤怒難耐。詎料,在行政機關裁定大統長基食品公司使用銅葉綠素油及棉籽油應予課罰新台幣18.5億時,法院竟在依法可判8000萬罰金刑的限度內,只對大統裁罰3800萬元罰金了事,並因而導致行政機關之18.5億罰鍰,因「一事不二罰」之規定而遭撤銷!
另者,去年日月光偷排廢水,造成高雄後勁溪嚴重污染乙案,法院也在上週認定相關人員不構成刑法第190-1條「排放有害物污染河川罪」,而另以《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之「非法清理廢棄物罪」,對日月光判處300萬罰金了事,其餘相關負責人更僅被科以緩刑。
再者,關於民營電廠聯合壟斷收購電價,而遭公平會裁處60億罰鍰一案,上週法院判決出爐,完全扭轉公平會之認定,並撤銷其裁罰。
以上個案,再再誤導大眾,違法行為只要負擔少少的法律責任,即可享有大筆收益。此舉將導致日後廠商群起效尤,升高全民承擔之風險。足見,判決效應實不可輕忽!
關於法院判決與民眾期待高度落差之情形,司法院應立即採取具體有效之因應措施,包括建制專業法庭,讓具有特殊專業之法官處理各該案件,以重建司法專業等。
此外,司法院更應與法務部共同檢討雙方在相關案件偵辦過程可能面臨的各種制度性、系統性之問題,並提出具體解決方案。
最後,面對近年法院各種出人意表且背離民意之判決,司法院應儘速強化司法官在職教育之課程,讓法官貼近民意並重新認識社會與適用法律,以免法律與社會偏離。
期許法官判決務實負責,以贏回民眾之信賴,並重新打造司法的威信。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