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升級轉型 拓銷國際市場
日前TPP的12個成員國已完成第一輪談判,台灣雖尚未加入,仍應及早規劃相關因應對策。根據TPP協定摘要指出,TPP要求締約國削減農產品關稅並取消出口補貼。
由於TPP成員國占我國農產品貿易之比重不小(2014年占台灣農產品進、出口總值的53.9%及42.5%),且目前台灣農產品平均關稅高達27.91%,遠超過多數TPP成員國,若實施關稅減免,台灣農產品之貿易逆差勢必大幅增加。
又,依據經濟部「加入TPP經濟影響評估報告」,加入TPP將使台灣「農產及其加工業」損失19.68億美元的產值,並減少約1.6萬個相關就業機會,顯將嚴重衝擊台灣農業發展!
然則,就台灣整體經濟發展而言,TPP可鞏固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之地位,並有助於國際化及長期競爭力之提升,對台灣經濟發展具正面效益。
惟為避免民眾「圖利財團」、「犧牲弱勢產業之權益」或「黑箱作業」之質疑,農委會除應盡速研擬相應補貼制度外,亦應及早與民眾進行溝通和宣導,以消除不必要之疑慮。
實則,農產品市場之開放不必然是農業的危機,更可以是轉機!以日本為例,其為因應加入TPP對農業的衝擊,決定化守圍攻,提出「攻擊型農業」之政策,為農戶引進企業經營模式,並促進農業結合加工與物流銷售服務,使農產國際化、品牌化,以利向外拓銷。台灣之農業環境與日本相近,其政策應可供台灣借鏡。
再者,WTO的「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簡稱「SPS協定」)要求各國不可使用歧視性的檢疫措施,若採取高於國際規範之檢驗標準,則應提出具體的科學證據佐證。
目前世界各國除歐盟、中國大陸和台灣完全禁用「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為瘦肉精的一種)外,多數國家(包括:美、加、澳、紐、韓及中南美洲多數國家等)均允許驗出少量殘留。惟台灣至今仍未預作準備,以科學方法證明其對人體之危害,致有違反SPS協定之疑慮。就此,期許農委會及早準備,以免遭美國指控為非技術性貿易障礙。
「貿易自由化」是不可抗拒之國際趨勢,為因應台灣加入自貿協定對農業之衝擊,農委會應務實研擬補貼措施及善盡溝通宣導之責,並加速農業轉型升級,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