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合各界資源 健全食安制度
台灣現行農產品之安全管理,係由「衛福部」與「農委會」分工。簡言之,農產品上市前係由「農委會」負責其安全,上市後則由「衛福部」負責。然則,自2011年起食安事件層出不窮,今年4月再發生連鎖飲料店使用茶葉有「農藥殘留」情事等,顯示「食安」危機仍未安然渡過。
事實上,農委會推動多項認證機制(包括:「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CAS優良農產品驗證標章」、「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及「CAS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等)以提供消費者安全的農產品。然則,認證種類過多且未予統整,消費者辨識不易,更易遭仿冒(例如:吉園圃認證標章曾受仿冒),以致認證標章無法取信於消費者,而與建立標章之初衷有悖。
又,民間已有「雲端農場」或「小農市集」之交易,可供消費者直接向耕種者購買農產品,而可確保產品之來源與新鮮。至於間接採購之食品,其安全則有賴「食品安全追溯系統」之建置與實施。就此,貴敏亦早於2013年提出並呼籲行政機関儘早落實。
雖然行政單位已建置整合經濟部、衛福部及農委會資料庫之「食品雲」,惟各部會之資料庫龐大且統整不易,其成效仍有待檢驗。
古諺有云:「民以食為天。」食安風暴已導致國人對食品安全之嚴重疑慮,行政單位應立即具體落實追溯制度,讓國人「食」的安心!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