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旨】「科技部未來展望」之我見
【日期】 04/20/12



    科技政策對於國家的未來發展,影響重大。一個好的科技政策,可以創造經濟成長、造福台灣。孫運璿、李國鼎的時代,經過精準的評估,看到了半導體技術發展的未來,於是投入資源重點培育相關領域人才並積極協助該產業之發展。30年過去了,我們至今仍在享受當時孫院長、李資政的科技決策所帶來的成果。

 

今日審議科技部組織法草案,本席認為相當重要。行政院組織法通過後,目前的國科會即將轉型成為科技部。我國的國科會、將來的科技部,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科技行政組織,一手包辦最上層的尖端基礎研究、中游的應用技術研發,及最下游的產業科學園區。如果科技部未來能夠充分發揮垂直整合的效能,讓最尖端的科技研究成果可以迅速暢流至國內產業,科技部勢必將會是造福台灣永續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石。


    是故,今日審議科技部的組織法草案,本席認為有幾點事項值得我們關心:

 

1. 科技政策形成機制

按照科技部組織法草案第二條之規定,科技部的第一項職掌為「規劃國家科技發展政策」。另外,行政院下另設有「行政院科技會報」,由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其前身為「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根據科技會報的設置要點第2項規定,該會報的任務之一係「國家科技發展政策之審議」。未來科技部成立後,將如何與科技會報作協調分工?究竟哪個單位才能真正決定我國的科技政策?

 

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南韓」,近年來迅速發展茁壯。南韓的科技部較一般部會的層級更高,其部長直接由副總理兼任,除了掌理科技政策的決策、協調與評估外,更能直接分配科技預算。由於部長兼具副總理的身份,韓國的科技部部就具有跨部會協調的能力,在推動科技政策之效率上確實有其時間效益。如果我國的科技政策由科技部規劃,然後再另由科技會報審議,中間所耗費的溝通協調與時間成本是否會有損科技政策形成之效率?所以本席建議趁著此次的政府組織改造,一定要能夠確實釐清各科技相關行政組織的機制功能、職掌與具體的協調分工等事項,以避免資源重疊配置,彼此間又有所牽制。

 

2.績效評估

國科會一年掌管四百多億的預算,其中一半以上得經費係用於補助研究計畫。按現行實務,補助研究計畫經費的不只有國科會,許多行政機關也都會就其主管業務補助相關之研究計畫,如此也導致很多計畫的主題是有互相重疊的情形。我國政府用於研究發展的資源相對於先進國家已屬拮据,研究經費不應該有重疊浪費之情形。未來科技部成立後,本席以為應該要賦予科技部統籌規劃各全國的科技經費,將珍貴的研究資源作最有效的統籌配置。

 

此外,國科會補助大量的研究計畫,可以說是大學教授的衣食父母,但是上個月檢調單位針對學術界發動大規模的搜索,實在令人痛心。其實國科會針對計畫經費的補助,有著繁瑣的規定與限制,教授們裝飾要理解整個經費的使用核銷方式與相關的限制等規定,大概也無力能夠專心從事研究。本席以為,對於這些研究計畫,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最終的研究成果。在一開始,本席就曾提到,科技部是一個垂直整合的組織。科技部的存在目的,就是要先透過技術前瞻選定關鍵發展領域,接著藉由補助研究經費來引導研發,最終還要能夠讓這些研究的成果能夠具體的轉化為產業所利用,甚至進一步創造新的利基產業。國科會目前對於計畫結果的審查流於形式,也沒有就研究的成果作長期的後續評估。本席建議,科技部未來應該要成立專責的評估單位,除了作科技政策評估外,更要作研究計畫成果的後續評估,如此才有辦法最大化有限經費的配置效益。

 

本席最後再次強調,一個好的科技政策,可以造福台灣數十年。台灣既然成立了科技部,便不能辜負了國人的期許,要確實發揮領導台灣產業發展的功能,為造福台灣作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aceylee3306 的頭像
    staceylee3306

    立法委員李貴敏的部落格

    staceylee33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